螺蛳
(《纲目》)
【异名】蜗篱(《别录》),师螺(《本草拾遗》),蜗蠃(《纲目》)。
【来源】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。
【动物形态】方形环棱螺,又名:方田螺。
螺壳圆锥形,坚厚,壳高约3厘米,壳顶尖,螺层7层,缝合线深,体螺层略大;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,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。壳口卵圆形,边缘完整。厣角质,黄褐色,卵圆形,平滑,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。体柔软,头部圆柱形,前端有突出的口吻;口基部有触角1对,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,各有隆起的眼1个。足位于头部下方,形大,跖面宽阔。头和足能缩入壳内,缩入后,其厣即将螺壳封闭。
生活于河沟、湖泊、池沼及水田内;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。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本动物的陈旧螺壳(白螺蛳壳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【性味】甘,寒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无毒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寒。"
③《本草汇言》:"味甘微苦,气寒,有毒。"
【归经】《玉楸药解》:"入足太阳膀胱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,利水,明目。治黄疸,水肿,淋浊,消渴,痢疾,目赤翳障,痔疮,肿毒。
①《别录》:"主明目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汁主明目,下水。"
③《日用本草》:"解热毒,治酒疸,利小水,消疮肿。"
④《次膳正要》:"治肝气热,止渴。"
⑤《纲目》:"醒酒解热,利大小便,消黄疸水肿。治反胃,痢疾,脱肛,痔漏。"
⑥《玉楸药解》:"清金利水,泄湿除热。治水胀满,疗脚气,黄疸,淋沥,消渴,疥疾,瘰疬,眼病,脱肛,痔瘘,痢疾,一切疔肿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煮食、煎汤或捣汁饮。外用:捣敷。
【宜忌】①《本草汇言》:"胃中有冷饮,腹中有久泄不实,并有冷瘕宿疝,或有久溃痈疮未敛,不宜食之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多食令人腹痛不消。"
【选方】①治黄疸、酒疸:小螺蛳养去泥土,日日煮食饮汁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②治黄疸吐血,病后身面俱黄,吐血成盆,诸药不效:螺十个,水漂去泥,捣烂露一夜,五更取清服二、三次。(《小山怪证方》)
③治五淋、白浊:螺蛳一碗,连壳于锅内炒热,淬以好白酒三碗,煮至一碗,取螺以针挑肉食,仍以此酒下之,食之二、三次。(《扶寿精方》)
④治白游风肿:螺蛳肉入盐少许,捣泥贴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⑤治痘疹目翳:水煮螺蛳常食。(《济急仙方》)
【名家论述】《本草汇言》:"螺蛳,解酒热,消黄疸,清火眼,利大小肠之药也。顾汝琳曰:此物体性大寒,善解一切热瘴,因风因燥因火者,服用见效甚速。惟堪煮热,挑出壳,以油酱椒韭凋和食之,不杂药料剂中。"
螺蛳资讯来源来源于网络,螺蛳在使用前请谨遵医嘱,以上中草药螺蛳内容仅作为参考!